孩子學習音樂,想學習過程輕鬆、愉快 及有效果,可以考慮以下三方面來選擇樂器: |
一、樂器聲音: 聆聽不同樂器的聲音,接觸及感受樂器所產生的音色,從而挑選喜愛的聲音,因為每一個人對不同樂器發出的音色,都有不同的反應。有些人偏愛弦缐擦動的聲音,有些人喜愛敲打的聲音。而樂器音色,基本上是由兩方面組成 : a.聲音頻率 :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頻率,而每個人對不同的聲音頻率都有不同的感受。有些人喜歡中低音帶有接近人聲音域般的溫和感,而有些人則喜歡高音域的清晰感。 b.發音方式 :每種樂器都有不同的發音方式,如鼓是敲打皮革、小提琴是磨擦弦缐,林林總總,各有不一樣的質感。 |
二、身體需求 不同樂器對身體有不同的需求,有些樂器的重量需要全身來負荷,例如銀樂隊在步操時演奏大號tuba,就需要運用整個身體承托tuba的重量,對體力有一定的要求。另外,有些樂器需要身體某些部分長時間伸展或傾側,如小提琴需要以左膊及左頰來持琴,伸縮號(trombone)需要雙手長時間於胸前垂直支撐樂器。這些動作除了體力,基本上需要肢體及上半身有足夠的延展能力,去操控樂器,奏出美妙樂曲。 |
三、空間配合 樂器練習所需的空間亦是一個重要因素。聲音在寧靜的環境,足夠的空間能夠大大提高孩子對音色的敏感度。音色的敏感度是貫通樂器技巧和音樂感情的關鍵,是如何提昇音樂水平的一個秘密。空間的配合對大聲量的樂器(如喇叭、鋼琴)尤其關鍵,如在少於二十平方呎的空間中進行練習,會令音樂變得煩躁、難耐。所以,如果空間有限的話,選擇樂器要更謹慎。 |
至於,同時間學習多於一件樂器會否對小朋友造成混淆,答案是不一定的,因為這是與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及領略能力有關。就如小朋友學習語言一樣,有些小朋友可以輕而易舉地同時學習多種語言。一般來說,孩子可先學習一種樂器,到掌握基本知識及技術後,才開始新的樂器訓練,這會減低或避免混淆情況。如孩子尚有混淆情況,家長可以留意以下三種情況,為孩子作出適當的調節: |
1. 樂器之間對身體協調或要求是相似、或大有不同。例如吹管樂器互相之間有一定的共通性,而弦樂的手指按壓的觸感和鋼琴和風琴是不一致的。孩子是否對樂器相似的要求有所混淆 ,或是未能應付對不同樂器的身體技術性的要求。家長可因應孩子的情況,安排孩子選擇相似的樂器 或調節練習時間。 |
2. 樂器所涉及的音樂是否分別很大,例如學習鋼琴音樂需要學習左右手法及聆聽左右手組合的和聲音,而敲擊樂著重的是身體在速度及節奏變化的反應,兩者對初學者來說是兩種不同的學習重點。家長可留意孩子能否在學習不同樂器時,應付不同的音樂要求,從而能作出適當調節。 |
3. 樂器老師是否有相近的教學方法。由於樂器的運作不同,教學策略或方法通常都不會一致。有些孩子會對兩種不同的訓練方法,無所適從,有些孩子則會自我調節,將兩種技術滙合成自己音樂表達的能力。家長可看看孩子對不同教學法的接受能力,從而決定是否讓他們學習多於一種的樂器。 鄭志立 助展會 - 音樂教育顧問 |